第252章 同仁

    第252章 同仁
    院內,薛氏神情冷冽,令侍奉在旁的僕婢身心颤慄。
    按理说赵玄一路连连捷报频传,几番得刘裕讚誉,可她饶是欢喜不起。
    “夫人,娘子快到灞上了,是否要奴婢知会一声,备车马——”
    薛氏瞥了她一眼,说道:“晚些,瑶儿向来不喜车马,行路慢,去早了,多半要等上一个时辰”
    口虽说自己作为姑姑,是其长辈无需出城相迎,但自从薛帛离去后,身旁也无亲人作伴,一儿一女身处清水,足有两载未见。
    更何况薛玉瑶与刘义符有姻亲,確实需她照拂一二,还未出阁,要落住,自然也要住自家府中,以免辱了家族清誉。
    年近四旬,思维活络敏感,都是常事,可最让薛氏心烦的,还是这定下的姻亲。
    到了赵婉这一代,两房血脉相隔已有五代,若是將她许给刘义符,也不算犯伦理纲常,只是这一对表姐妹在一块,会是如何境况,薛氏不敢多想。
    倘若要放弃,她又不怎甘心,只得埋怨当初赵玄阻拦自己,说什么世子年少,时候还早,当真是给她气的不轻。
    眼见著晋军从司隶一路攻破关中,入主长安,怒气也是积攒不泄,碍於前些时日京兆动盪,薛氏不愿与赵玄爭执,到了算帐的时候,却又受命出征。
    想著,薛氏哀嘆一声,自顾自道:“彦儿过了正旦,便及十八,婉儿也將及竿,一男儿整日钻研儒学,一女儿整日习练弓马,我早与他说,接在身边养,能好生看管,现今真是反了天。”
    有赵玄在,赵彦若是能跟著父亲从戎立功,攀升最快。
    秦国灭后,其余诸国弱不禁风,无天险地势依靠,大把建功的机会,却不悉兵事,骑射与族中子弟相较,算是中庸。
    要是拔苗助长,令他奔赴沙场,吃了败仗,反要自食其果,赵玄出征前,薛氏便千叮寧万嘱咐,占据天水后,先將儿女接到长安来,好陪陪她。
    赵玄模稜两可的答应,也不知作不作数。
    难不成还要她一妇人亲自跑一趟不成?
    仗一打,待守在家中的妇人与孤寡別无一二,若是攻克天水,刘裕保不齐又要委赵玄太守一职,武都郡一郡两千户人的境况传得沸沸扬扬,天水於武都以西,那般荒凉的郡城,哪能比得上长安洛阳,过去不就是遭罪吗?
    到底是娇养惯了,薛氏终是狠不下心亲赴天水,往前乞伏炽磐领兵攻克上邽,不知掠走多少民户,一郡县十室八空,与死城別无一二,赵坞虽未受席捲,同也有宗室兵马部曲,但总归会有风险。
    长安有刘裕坐镇,还有王镇恶、毛德祖等一眾將帅,以及十万晋军。
    要说天下最为安全之处是何,也就唯有长安了。
    史上刘裕南归,百姓士民苦苦哀求其留下,盖因如此。
    一座隔阂內外的大山,被移开后,面临的则是山外的诸国铁骑。
    简而言之,刘裕带来的安全感当真是无与伦比,纵使关中只屯有万余兵马,关民断不会同姚泓在位时般寢食难安。
    也不怪乎他们没骨气,实在是担惊受怕惯了。
    昔日夏军攻克郿县,距京兆咫尺之遥,县中军民下场如何,世人皆知,赫连勃勃或许会因治理地方而免罪於士人,但万万百姓该怎么办?
    关中十之八九者皆希望刘裕留在长安,甚至乎迁都於此。
    正当薛氏愁眉不展之际,却听见府外嘈杂的推搡声。
    “出何事了,你去看看。”
    奴僕应了一声后,当即快步出了院。
    似薛氏这般每日清閒至发昏的妇人,最好打听稀罕事。
    没一会,奴僕快步赶了回来。
    “夫人,是—一朱楼开张,一辆辆马车將路给堵住了。”
    朱楼?堵路?
    能在长安城內乘马车而行的,至少也得是六品官员,秩千石,为一酒食而堵塞住驰道,却是不符常理。
    “那朱楼於何处?”
    “就在西市口,夫人要不也去尝尝,奴婢见那些公卿似是都等不及了。”婢女见薛氏神情稍缓,多嘴说道。
    “吃食事小,他们將路堵了,我还要绕道乘车往霸门去。”薛氏淡淡说道。
    人近中年,口腹之慾已大不如从前,若她与薛玉瑶同一年纪,或许会凑个热闹。
    “备车,去接她吧。”
    “是。”
    霸城门外。
    戍守在门侧的甲士见车仗毫无停下之意,又见左右数十名侍卫尽皆配甲执刀,当即驱散了通信的士民,严阵以待。
    婢女慌不择乱的將信令递交给“凶神恶煞”的守將,待其仔细阅览后,方才歉声道:“我家娘子不曾来过长安,忘了规矩,河东纷乱,这些侍卫都是家中奴僕,还劳烦您通稟豫章公一声。”
    见守將有些为难,婢女眨了眨眼,笑道:“豫章公繁忙,您也可派人知会世子。”
    守將望了几眼车架,见车辕为檀木所制,顶盖处还嵌有珠玉,非富即贵,想必这信令多半是真口可这车架隨行的侍卫,披著革甲,又配刀剑,即便是为了提防路上贼寇,但入了长安,出了祸
    乱,他就不是革职那么简单。
    “令你家娘子稍待一二,我这边遣驛卒通稟。”守將向车厢处稍一作揖,遂让车队搁置一旁,重开驰道。
    待到婢女小跑回车边,薛玉瑶旋即问道:“你可將信令拿与他看了?”
    “奴婢给他看了。”婢女无奈说道:“他也不是故意为难娘子,披甲进城是大罪,往前主人常说关中很乱,现今京兆治安好了,过河后,奴婢都未曾见过贼寇——”
    “你倒是通情理。”
    薛氏性子不急,不过从平阳行进至长安,一路舟车劳顿,不適感是真的,她从未离开过河东,棲居沿路客院时也睡不踏实,千里路程尚且如此,要是同刘义符横跨万里回建康——
    到了此时,薛玉瑶才明白族中长辈为何不愿子女远嫁,薛裴两家通姻者不在少数,一个在平阳,一个在闻喜,清晨起行,晚餐时便至,都用不著在半道上过夜。
    等待一刻钟后,未曾等到丞相府的人,却等来了薛氏。
    守將见姑侄二人面见,欢声笑语的,顿然明悟。
    往前薛帛在军中自卖自夸的是刘义符丈人的事不少人都知晓,半数权当趣事,半数人信以为真。
    可当见到这薛小娘子的容貌时,他深信不疑。
    如今骑虎难下,先前秉公拦下了车仗,又遣人去丞相府稟报,令守將分外苦恼。
    “瑶儿真是出落了,不似婉儿,在陇地晒的灰黑。”薛氏握著薛玉瑶手,笑道。
    薛氏著实有些艷羡了薛玉瑶的肤色。
    年轻,又深居简出在坞中,肌肤白皙透亮,与旁人站在一块,尤其是一名名黑糙军汉,尤外鲜明。
    “妹妹隨您,又怎会黑到哪去?”
    姑侄二人相互戏侃了几句,便打算上车入城相谈。
    守將面色极为难堪,不知该不该阻拦。
    “嘚 ——”
    马蹄声由远及近,守將回头望去,见是刘义符亲自前来相迎,愣了下,神情也舒缓下来。
    刘义符跨在马背上,勒著韁绳,询问道:“怎了?”
    “薛娘子入城,这数十名侍卫——仆不知当如何处置。”守將直言道。
    刘义符扫望了一眼,正声说道:“將军械甲冑褪下,缴入武库,待出城时支用。”
    听此,马车旁的薛家部曲面露错愕,他们本以为刘义符是特地来放行的,谁知还要收缴甲器?
    好歹也是娘家人,入城后再说又有何妨?
    这也要施加下马威?
    不得不说,薛氏部曲在河东一代向来是以鼻孔看人,骄纵惯了,哪怕其非薛辩麾下,也相差无几。
    这种风气是因尚武而成,在薛强大败燕军后,日日渐长。
    武夫没点傲气,那能叫武夫吗?
    你说刘义符不重视薛氏吧,他还单骑相迎,实在令人纠结不已。
    见一眾侍卫还未有动作,刘义符面露不悦,拔声道:“私藏甲冑乃是夷族之大罪,既要入城,除军士无一例外。”
    车厢中的薛氏二人听见刘义符的喊声,笑意渐而凝固,霎时间沉默不言。
    侍卫们面面相覷,有人不愿当眾缴械,手脚迟缓。
    见眾人还在犹豫,刘义符高声喊道:“卸甲!!”
    二字如雷贯耳,本该嘈杂熙攘一片的城门处寂静无声。
    为首的薛家侍卫面红耳赤,频频侧首向车厢示意,几番无有回应后,便在数不清的目光下將甲冑褪下。
    城门將士也自觉的上前收起甲械,待到一袭侍卫皆身著布衣后,刘义符方才缓了语气,对守將说道:“除建制军伍外,皆要盘查,私带甲弩者,无论是何人,都要按律法行事,汝为城门守將,怎还需派人通稟?”
    受此质问的守將脸颊灼热,顿时说不出话来。
    “念在初犯,罚汝一月俸禄,若有下次,汝自请归家。”刘义符严声道。
    “诺!”
    待刘义符调转马首,放缓马速驰回时,守將才卸下兜盔,抹了一把额发上豆大的汗珠。
    天下人称世子仁义不假,但自入长安后,却又像是变了个人。
    好在也就罚了他一月俸禄,还是通情理的。
    车厢內。
    薛玉瑶恭坐在塌上,一双手放在双膝上,纹丝不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