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礼贤
第239章 礼贤
对於沈田子自谦之言,刘义符已听了数次,尤其这头还是王镇恶起的。
沈林子也不全是照葫芦画瓢效法王镇恶,义熙七年时,他也曾背水结阵,大破卢循贼军。
背水一战,名扬千秋万代。
从戎者,凡是做到幢主一职,大都尝闻知悉。
不单是诸將用过,刘裕更是为首者。
当初若非走投无路,刘裕也不至於攀爬登岸,奋死廝杀。
一万人、一千人背水与一人背水,道理也是相同的。
绝境之中,诸多事本就不能以理转圜。
要是有退路与马匹,何人会转身衝杀?
横竖是死,力战至死,总比引颈受戮更不枉人生。
结果显然,气运加身下,刘裕一战立威,此后节节攀升,与刘牢之齐头並进,接管兵权,统率北府军所向披靡。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101 看书网伴你读,101????????????.?????超顺畅 】
“咸阳郡与京兆相依,前任太守不知所踪,京畿重镇不可无人,你可愿去?”
咸阳郡乃前秦设立,时秦主苻生,虽能征善战,有氐项籍之称,单骑冲阵斩將夺旗十余次,大败桓温所统领之晋军,但其继位后,残暴不亚於石虎赫连勃勃,后为苻坚所弒。
王猛曾任咸阳內史,自国改郡制后,內史与太守之职並无分別,且与司隶校尉等同。
咸阳於京兆,例如建康之丹阳,权职相当之重,如今不择王镇恶,而择沈田子担任,其中用意,人尽皆知。
顿时间,沈田子醉意渐散,面露欣喜之色,饶是如此,他还是懂得分寸,道:
“仆不悉咸阳,恐难以胜任。”
说是这般说,太守之下文武僚属配备只不过一句话的事,哪怕沈田子对治理地方一窍不通,也有文僚兜底,毕竞刘裕也是这么过来,檀祗不也於广陵镇守了数载。
要是將咸阳归於王镇恶统领,掌司隶校尉之职,似如鱼得水,傅亮等人怕是要寢食难安。
总而言之,咸阳郡太守一职,武备越大於文治,用老秦人,自然会生出祸端。
这与心胸宽广狭隘与否毫无关联,显而易见的隱患你不管不顾,这可不是什么气量,说好听点心大,难听点便是死不瞑目。
人心难测,谁愿將生死交付於他人手上?
抉择二人,结果大同小异,刘裕便趁此宴饮之际调任沈田子,也算是顺水推舟。
“卿文武兼备,何不能担之?”刘裕抿了口酒水,笑道。
沈田子推脱了一二,终是惶恐应下,位於其旁侧的沈林子代替兄长,几次三番的瞟向王镇恶,观其面色始终如常,也不得不在心中嘆服。
祖父仕途的老路,让旁人走了,也毫无波澜。
此般心性,沈林子愈发肯定其敛財之举,乃是故意为之。
家世是一柄双刃剑,收復关中时有妙用,稍一安稳,又要受人所忌惮。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吶。
待到沈田子作揖后在此坐下,乐姬已捧著一整坛酒水,笑意吟吟的倾身在旁,为其斟酒。
这些受朝廷征役而来的乐姬等,初来时因歌舞无得空閒,此时曲舞一罢,便紧接著依附权贵,特別是在刚得刘裕所讚誉的沈田子。
王镇恶、郑鲜之等位前,且神情严肃,不喜女色近身,相较之下,沈田子醉意朦朧,正值壮年,可谓是炽手可热。
对此,另两名乐姬见沈田子不怎牴触,遂也一齐陪侍左右,惹得沈林子脸色有些难堪,他见兄长並未有抗阻之意,也不敢再行“说教”。
刘义符见其一时沉沦酒色,观感也不由下降了不少,他也不知沈田子为何发狂怒杀王镇恶,以当下情势而言,多半是有人在旁摇唇鼓舌,煽风点火。
两人之间的隔阂凭空而生,话都未讲过几句,只是因刘裕几句讚誉的场面话便要杀王镇恶?
倘若沈田子真是这般不分轻重,刘裕哪敢用他?
居功自傲,人之常情,但发酵为生死之仇,实在不可思议。
哪怕沈田子脾性偏激,也不至於此。
思绪著,府中酒过三巡,郑鲜之到底是上了年岁,酒不怎喝,一对苍眉却如缝隙般眯著。
“郑公?”傅亮轻唤一声,说道:“郑公若是乏累,可要先回府歇息。”
郑鲜之摆了摆手,將眼睁大,抿著酒水,失了些许困意,遂忍著轻微地嘈杂乐声,与傅亮閒谈起来。
“吾本家世居於滎阳,天下纷爭,三房尽数北迁,今相隔於黄河,似阴阳两隔,少有往来——”郑鲜之嘆声道。
若是郑氏南迁,以他与刘裕所建下的情义,未必不能替徐氏而代之,膝下唯有一子两女,也无甚好铺路的。
族中耆老下重注於河北,欲奉鲜卑人为尊,他自然免不了有所埋怨。
司马氏再如何不堪,那也是正统“汉”室,整日与粗鄙的鲜卑人作同僚,讲不过理便动刀子,唉——
似长孙嵩者,一手之数尚无,虽然此举可以避免与中原、关陇、江淮、三吴士族爭利,夺权轻易的多,过得也安逸些,但也用不著三房尽迁於河北。
拓跋嗣崇儒学不假,但也不可以偏概全,安知其子孙是否有暴虐轻汉之心?
谈及河北各族之势,傅亮宽慰了郑鲜之几句,遂后侃侃而谈道:“魏廷境况,除崔宏父子二人外,余下士臣,受信用者少之又少,多是委以地方文僚,受制於鲜卑將领,处处皆受掣肘,与胡人共治一国,难矣。”
看似拓跋嗣崇汉极深,他也依然不敢动摇自己的基本盘,至今何曾有用过汉人为將帅?
即使有,那也是无关紧要的地方將领,以及一军之偏裨,到了战时,还不是一样任由鲜卑人驱使?
“尝闻魏廷有一传言,不知真假,郑公可愿听之解乏?”傅亮微笑道。
郑鲜之听后,抚著长须,说道:“我確感睏乏,说说也无妨。”
“宗敞言崔浩劝諫魏主万不得出兵阻我军,时有鲜卑將怒斥其占卜之术,遣送公主联姻,乃是串通先秦主姚兴所言。”
“此事可当真?”
“已有些时日,我也是近日才有所耳闻。”
“傅从事。”
两人议论之际,刘义符情不自禁的出声打断道。
他虽知两人谈及崔浩,有別意使然,但他对於崔浩本人,还算是敬重,当今天下英才何其之多,有名无实之辈占多数。
崔浩也就老年糊涂了一次,其於魏国之利,足以比肩刘穆之,称其一句魏留侯也並不为过。
此般人才,刘义符求之不得,若有朝一日能使其归心,寢时都会以笑入眠,招揽不及,傅亮为抨击王尚而贬斥,著实令他难耐。
“世子有何事?”傅亮微笑著拱手应道。
“君子生於小国,非君子之过也,崔氏父子仕魏,也並非本愿,其德才如何,观言行得以窥之,何须以流言相论?若他愿南下投晋,父亲求之不得,定以礼待之,委以重任,傅从事博闻多见,可曾听闻君主嫌人才繁多,而无用武之地?“
宴中杂声戛然而止,眾文武僕役纷纷侧目望来。
刘裕唇角微微上扬,无意阻止,以笑置之。
傅亮未曾想到刘义符因崔浩之事以理相斥,怔了片刻,捋袖作揖道:“仆妄言谬论,请世子罚之。”
刘义符並不追问,而是偏首朝向郑鲜之,笑道:“郑公本家迁於河北,族中子弟出仕於魏,若您与族中耆老有所往来,我可否求您一事?“
郑鲜之困意全无,正色应道:“世子所求,老夫力之所及,断不敢推脱。”
“我想劳烦郑氏子,代我传於崔浩,言我倾慕贤才已久,若他愿意南下,我定將他视作为高祖之留侯,以留侯之礼相待。“
听此,郑鲜之嚅了嚅嘴,沉默数刻,应道:“归府后,我即刻书信一封至族中。”
郑鲜之也不敢担保,拓跋嗣极其信重崔浩,此事若传至其耳中,岂不是令族人无辜受牵连?
信可以写,至於耆老如何做,他也不能担保。
刘义符也不在意郑氏会替他传言。
身为豫章世子,名望绰绰有余,郑氏不传,也会有旁人传,旁人不传,他可自散钱財传之。
本就是敛望之言,他本就没想请的来崔浩。
当然,做梦的权力人人皆有。
想到此处,刘义符笑了笑,躬身道:
“那我便在此先行谢过郑公。”
郑鲜之旋即屈身,畏而受之。
“高祖宴饗文武,酒至半酣,亮与鲜之议淇侯之蜚言。
帝叱亮曰:“君生於僻陋之国,非君之罪也。崔氏仕魏,亦非所愿。其德才何如,当观言行以察之,勿以蜚言论之。设淇侯有南归之志,高祖必以礼待之,委以腹心之任。汝博闻,岂不闻王者不以眾贤为患,而患无地以用之乎?』亮闻之,自愧失言,请罪於帝。
帝復谓鲜之曰:汝可代朕传言於魏廷,朕慕淇侯之才久矣,若其南归,朕当以汉高祖之留侯待之。'”
《宋书·卷二·文帝纪上》
对於沈田子自谦之言,刘义符已听了数次,尤其这头还是王镇恶起的。
沈林子也不全是照葫芦画瓢效法王镇恶,义熙七年时,他也曾背水结阵,大破卢循贼军。
背水一战,名扬千秋万代。
从戎者,凡是做到幢主一职,大都尝闻知悉。
不单是诸將用过,刘裕更是为首者。
当初若非走投无路,刘裕也不至於攀爬登岸,奋死廝杀。
一万人、一千人背水与一人背水,道理也是相同的。
绝境之中,诸多事本就不能以理转圜。
要是有退路与马匹,何人会转身衝杀?
横竖是死,力战至死,总比引颈受戮更不枉人生。
结果显然,气运加身下,刘裕一战立威,此后节节攀升,与刘牢之齐头並进,接管兵权,统率北府军所向披靡。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101 看书网伴你读,101????????????.?????超顺畅 】
“咸阳郡与京兆相依,前任太守不知所踪,京畿重镇不可无人,你可愿去?”
咸阳郡乃前秦设立,时秦主苻生,虽能征善战,有氐项籍之称,单骑冲阵斩將夺旗十余次,大败桓温所统领之晋军,但其继位后,残暴不亚於石虎赫连勃勃,后为苻坚所弒。
王猛曾任咸阳內史,自国改郡制后,內史与太守之职並无分別,且与司隶校尉等同。
咸阳於京兆,例如建康之丹阳,权职相当之重,如今不择王镇恶,而择沈田子担任,其中用意,人尽皆知。
顿时间,沈田子醉意渐散,面露欣喜之色,饶是如此,他还是懂得分寸,道:
“仆不悉咸阳,恐难以胜任。”
说是这般说,太守之下文武僚属配备只不过一句话的事,哪怕沈田子对治理地方一窍不通,也有文僚兜底,毕竞刘裕也是这么过来,檀祗不也於广陵镇守了数载。
要是將咸阳归於王镇恶统领,掌司隶校尉之职,似如鱼得水,傅亮等人怕是要寢食难安。
总而言之,咸阳郡太守一职,武备越大於文治,用老秦人,自然会生出祸端。
这与心胸宽广狭隘与否毫无关联,显而易见的隱患你不管不顾,这可不是什么气量,说好听点心大,难听点便是死不瞑目。
人心难测,谁愿將生死交付於他人手上?
抉择二人,结果大同小异,刘裕便趁此宴饮之际调任沈田子,也算是顺水推舟。
“卿文武兼备,何不能担之?”刘裕抿了口酒水,笑道。
沈田子推脱了一二,终是惶恐应下,位於其旁侧的沈林子代替兄长,几次三番的瞟向王镇恶,观其面色始终如常,也不得不在心中嘆服。
祖父仕途的老路,让旁人走了,也毫无波澜。
此般心性,沈林子愈发肯定其敛財之举,乃是故意为之。
家世是一柄双刃剑,收復关中时有妙用,稍一安稳,又要受人所忌惮。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吶。
待到沈田子作揖后在此坐下,乐姬已捧著一整坛酒水,笑意吟吟的倾身在旁,为其斟酒。
这些受朝廷征役而来的乐姬等,初来时因歌舞无得空閒,此时曲舞一罢,便紧接著依附权贵,特別是在刚得刘裕所讚誉的沈田子。
王镇恶、郑鲜之等位前,且神情严肃,不喜女色近身,相较之下,沈田子醉意朦朧,正值壮年,可谓是炽手可热。
对此,另两名乐姬见沈田子不怎牴触,遂也一齐陪侍左右,惹得沈林子脸色有些难堪,他见兄长並未有抗阻之意,也不敢再行“说教”。
刘义符见其一时沉沦酒色,观感也不由下降了不少,他也不知沈田子为何发狂怒杀王镇恶,以当下情势而言,多半是有人在旁摇唇鼓舌,煽风点火。
两人之间的隔阂凭空而生,话都未讲过几句,只是因刘裕几句讚誉的场面话便要杀王镇恶?
倘若沈田子真是这般不分轻重,刘裕哪敢用他?
居功自傲,人之常情,但发酵为生死之仇,实在不可思议。
哪怕沈田子脾性偏激,也不至於此。
思绪著,府中酒过三巡,郑鲜之到底是上了年岁,酒不怎喝,一对苍眉却如缝隙般眯著。
“郑公?”傅亮轻唤一声,说道:“郑公若是乏累,可要先回府歇息。”
郑鲜之摆了摆手,將眼睁大,抿著酒水,失了些许困意,遂忍著轻微地嘈杂乐声,与傅亮閒谈起来。
“吾本家世居於滎阳,天下纷爭,三房尽数北迁,今相隔於黄河,似阴阳两隔,少有往来——”郑鲜之嘆声道。
若是郑氏南迁,以他与刘裕所建下的情义,未必不能替徐氏而代之,膝下唯有一子两女,也无甚好铺路的。
族中耆老下重注於河北,欲奉鲜卑人为尊,他自然免不了有所埋怨。
司马氏再如何不堪,那也是正统“汉”室,整日与粗鄙的鲜卑人作同僚,讲不过理便动刀子,唉——
似长孙嵩者,一手之数尚无,虽然此举可以避免与中原、关陇、江淮、三吴士族爭利,夺权轻易的多,过得也安逸些,但也用不著三房尽迁於河北。
拓跋嗣崇儒学不假,但也不可以偏概全,安知其子孙是否有暴虐轻汉之心?
谈及河北各族之势,傅亮宽慰了郑鲜之几句,遂后侃侃而谈道:“魏廷境况,除崔宏父子二人外,余下士臣,受信用者少之又少,多是委以地方文僚,受制於鲜卑將领,处处皆受掣肘,与胡人共治一国,难矣。”
看似拓跋嗣崇汉极深,他也依然不敢动摇自己的基本盘,至今何曾有用过汉人为將帅?
即使有,那也是无关紧要的地方將领,以及一军之偏裨,到了战时,还不是一样任由鲜卑人驱使?
“尝闻魏廷有一传言,不知真假,郑公可愿听之解乏?”傅亮微笑道。
郑鲜之听后,抚著长须,说道:“我確感睏乏,说说也无妨。”
“宗敞言崔浩劝諫魏主万不得出兵阻我军,时有鲜卑將怒斥其占卜之术,遣送公主联姻,乃是串通先秦主姚兴所言。”
“此事可当真?”
“已有些时日,我也是近日才有所耳闻。”
“傅从事。”
两人议论之际,刘义符情不自禁的出声打断道。
他虽知两人谈及崔浩,有別意使然,但他对於崔浩本人,还算是敬重,当今天下英才何其之多,有名无实之辈占多数。
崔浩也就老年糊涂了一次,其於魏国之利,足以比肩刘穆之,称其一句魏留侯也並不为过。
此般人才,刘义符求之不得,若有朝一日能使其归心,寢时都会以笑入眠,招揽不及,傅亮为抨击王尚而贬斥,著实令他难耐。
“世子有何事?”傅亮微笑著拱手应道。
“君子生於小国,非君子之过也,崔氏父子仕魏,也並非本愿,其德才如何,观言行得以窥之,何须以流言相论?若他愿南下投晋,父亲求之不得,定以礼待之,委以重任,傅从事博闻多见,可曾听闻君主嫌人才繁多,而无用武之地?“
宴中杂声戛然而止,眾文武僕役纷纷侧目望来。
刘裕唇角微微上扬,无意阻止,以笑置之。
傅亮未曾想到刘义符因崔浩之事以理相斥,怔了片刻,捋袖作揖道:“仆妄言谬论,请世子罚之。”
刘义符並不追问,而是偏首朝向郑鲜之,笑道:“郑公本家迁於河北,族中子弟出仕於魏,若您与族中耆老有所往来,我可否求您一事?“
郑鲜之困意全无,正色应道:“世子所求,老夫力之所及,断不敢推脱。”
“我想劳烦郑氏子,代我传於崔浩,言我倾慕贤才已久,若他愿意南下,我定將他视作为高祖之留侯,以留侯之礼相待。“
听此,郑鲜之嚅了嚅嘴,沉默数刻,应道:“归府后,我即刻书信一封至族中。”
郑鲜之也不敢担保,拓跋嗣极其信重崔浩,此事若传至其耳中,岂不是令族人无辜受牵连?
信可以写,至於耆老如何做,他也不能担保。
刘义符也不在意郑氏会替他传言。
身为豫章世子,名望绰绰有余,郑氏不传,也会有旁人传,旁人不传,他可自散钱財传之。
本就是敛望之言,他本就没想请的来崔浩。
当然,做梦的权力人人皆有。
想到此处,刘义符笑了笑,躬身道:
“那我便在此先行谢过郑公。”
郑鲜之旋即屈身,畏而受之。
“高祖宴饗文武,酒至半酣,亮与鲜之议淇侯之蜚言。
帝叱亮曰:“君生於僻陋之国,非君之罪也。崔氏仕魏,亦非所愿。其德才何如,当观言行以察之,勿以蜚言论之。设淇侯有南归之志,高祖必以礼待之,委以腹心之任。汝博闻,岂不闻王者不以眾贤为患,而患无地以用之乎?』亮闻之,自愧失言,请罪於帝。
帝復谓鲜之曰:汝可代朕传言於魏廷,朕慕淇侯之才久矣,若其南归,朕当以汉高祖之留侯待之。'”
《宋书·卷二·文帝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