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安乐

    第240章 安乐
    一盏盏掛於璧墙上的铜灯,散发著柔和黄晕,透过铁柵,打在洁净草蓆上。
    门閂抬起,伴隨著甲叶振动声扰了一片清寂。
    隨著火光愈发接近,监牢之中囚者纷纷发出声响。
    有人酣睡於地,与世无爭,有人握著铁柵侧目相望,唯求苟活。
    刘义符缓步而入,不少宗室见其亲至,霎时间便不约而同的“惊坐”於席上。
    蹇鉴左右扫了眼,见往昔皇族落魄於此,与圈中牲畜无异,纵使他怨其无能,怨其信用奸佞,但长待於赵玄身旁,也知晓君辱臣死之理,遂也不敢放肆。
    刘义符跟著甲士穿越廊道,对於两旁的宗亲不甚在意。
    台狱原本是囚禁重臣,自从姚泓受降,一眾宗亲尽皆看押於此,还不得不將刁雍、韩延之等迁到城中余处监牢。
    “姚泓这些日如何?”刘义符问道。
    受此一问,整日监视著姚泓的甲士当即说道:“稟世子,姚泓並无异动,一日三餐未有剩余—
    *”
    “姚泓体弱多病,你们看著时勿要懈怠,凡是有异恙,皆要上稟。”
    “诺。”
    刘义符淡然吩咐一句后,並未隨甲士往姚泓所在之处走去。
    “带我去看看其子姚佛念。”
    甲士怔了下,他不曾想今日刘义符到台狱一行,竟是为了观一孩童,他揣摩不到其用意,也不敢揣测,遂转身摆臂带路。
    脚步声渐近,独囚於一室的姚佛念,如老僧入定,枯坐在草蓆上,等到刘义符顿步於外,依无所动摇。
    “登於宫墙,坠楼求死,何故?”
    姚佛念微微抬起头,白皙的小脸上沾了些许尘灰,但那一清澈双眸中毫无半丝秽色。
    “北地王諶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
    听此,刘义符嘴轻颤,问道:“於汝眼中,汝父乃蜀汉之刘禪?”
    姚佛念这一番话,也算是十分贴切。
    王镇恶入渭水奇袭长安,与邓艾偷渡阴平並无多少不同。
    若非国內眾臣士人盼降已久,两千人如何能占据长安?
    城中六万户,十数万口,各族私兵部曲僕役相合,也估摸有万余之数,即使无法与北府武士相抗,有心作乱,又怎会拒姚赞於霸门之外?
    “何至於父皇,秦之国势,与蜀汉有何分別?”姚佛念喃喃道。
    实事求是,姚泓昏庸,可在文治上还是要比阿斗强一截,只是在晋军刀锋之下,无所用处。
    “国之大势非孺子可左右,既然姚泓愿做安乐公,你又何故求死?”
    “国亡君死,恆古之理,世子又何故问之?”
    说著,刘义符微微一笑,位於其侧的蹇鉴就没有那么好受,后者一对浓眉紧紧皱著。
    一是因眼前少年的义勇而倾佩,二是因其言语有冒犯之处。
    两侧与对立数座囚室中的各个宗亲,听得姚佛念所言,虽面色惭愧,但依紧握铁柵,期盼刘义符能宽恕他们一命。
    “既如此,自杀无果,何又愿意苟活?”刘义符正色问道。
    “不遂意,乃天使然,国亡,我便不是皇嗣,於孝,应遵父母之意。”
    刘义符直直的看著姚佛念,两人仅一岁之差,但却无一丝孩童意气。
    见姚佛念神情坚毅,刘义符也不知饶恕姚泓,囚押宗室是好是坏。
    刘裕因姚氏姿色貌美而纳,虽是宗女,也不过一妇人尔,成不了气候。
    当今世道,思想桎梏极深,其心中所思所想,无非顾忌自己,宽宏些,能顾忌近亲已然难得。
    皇女宗女,与皇子宗男完全不可比擬,前者无作乱之机,后者却有復国之心,尤其是姚佛念以刘諶为例驳斥自己。
    转念一想,往昔汉高祖尚能容忍雍齿,为了仁望,为了平定关中,免其一死,利大於弊。
    山东为慕容超割据不过十载,带去的鲜卑人不过万余数,相比之下,青州齐州汉人居多,且苦燕室暴政已久,皆有归晋之意。
    因而灭燕后,收復燕地的治理无甚难处,对於关中而言,当真是轻易。
    前秦氐人东迁,棲居京兆诸郡,后秦羌人东迁,取而代之,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詮释的淋漓尽致。
    即使迁族人入主京畿,是为制衡世家大族,但也致今下羌氐占半数,迁离他们,京兆便要顿时空寂无人,更別提其有不少牧地田亩者,王化较深,享安逸惯了,称良民不为过。
    如若要徵调兵源,这些胡民確是再合適不过,可刘义符不愿如此,不单是有隔阂,而是没有必要,各族再如何交融,除非彻底拋开族民,不然始终会有芥蒂。
    麒麟军是他的私人精军,若混杂了胡卒,无疑是自断双臂。
    关中秦地自成一国的话,羌氐便似如大洋彼岸之崑崙奴,作为政治正確,不得不顾忌。
    “你与我同龄,相差半载有余,天下广阔无垠,深居於宫中,可有不甘?“
    听此一言,姚佛念顿然意会到什么,他惊诧的看向刘义符,问道:“我与世子相面不过三次,世子为何此般待我?“
    蹇鉴来回看了几眼,琢磨不透,遂不经意间退了一步。
    “这需要理由吗?”
    身为世子,他想如何待旁人便如何,何须缘由?
    “需要。”
    “好。”
    刘义符挺直了身,娓娓道来:“京兆羌民繁多,你家为羌之皇族,你父无能而怀有仁德,不乏有念其恩者,我欲经略关中,必不能免去胡夷,你有心气,我若放你出狱,可愿报答?“
    姚室等同於羌之汉室,纵使秦国民生每况愈下,听得是姚氏当道,那些羌人难以避免会抬起胸腔。
    更何况,从荒野之地入主京兆,確是姚氏之恩德,这才三代君主,令羌民追溯过往,多半都记得起姚萇、兴二帝。
    不论是京兆士族,亦或是江左士族,有能治胡是一说,胡夷能否服其管治又是一说。
    姚佛念年少,也能做个偽献帝,此番一来,又能於两党之中插上一手。
    三角对立更具稳定性,两虎相爭必有一伤,三虎呢?
    姚佛念沉默了良久,一旁的牢室內,中年人吶喊道:“仆愿以死报效世子!还望世子放仆一马!!”
    见状,刘义符纹丝不动,依然看著处於沉默之中的姚佛念。
    “不忠国者,何望忠人?”刘义符不耐斥道。
    似这般无底线之人,为了活命,今日可向他俯首称仆,明日亦可向他人如此。
    忠贞之士为君主所喜,不单是性情,更多则是安心。
    当然,姚佛念未必会因些许恩泽而对他忠心,但其此前於宫中欲跳墙殉国,已为淳于岐等讚赏不已,既是做木偶,令谁做不是做?
    择拥名望者自然事半功倍。
    稍顷,各牢室的喊声打断了刘义符的思绪,隨著声音愈发嘈杂恼人,他遂令甲士將另一侧的牢门打开,並命蹇鉴拔刀向前。
    拔刀声迭起,呼喊声顿散。
    “还——请世子饶仆一命——”
    “割舌。”
    蹇鉴未有片刻迟钝,拽著其脖颈,如同拎小鸡般,收力挥刀劈砍其唇舌。
    “噗!”
    尚在蠕动的半舌掉落在地,鲜血如暴雨般从口间喷洒而出。
    姚佛念看了一眼“叔父”,面无神色。
    “世子欲令我做何事?”
    “我令你做何事便做何事。”
    刘义符顿了下,仰首笑道:
    “待有朝,天下太平,届时你愿做安乐公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