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修之
第111章 修之
毛修之对宗教之事触动极大,刘裕早已见怪不怪。
当初毛修之途径秣陵,也就是建康城东南蒋王庙所在之地,依然如此行事。
好在蒋王庙並非佛寺之地,祭祀的乃是与贼寇战死的县尉蒋子庙,所以只是牵走了庙中的牛马,並未烧毁。
要不是五斗米教兴起,焚烧道观会激起民怨,那些道庙、观怕是都难逃其毒手。
对於毛修之这位怀有土木大才的无神论者,刘义符自然是看重的。
要知道,开田並非易事,像那些拥有数百户的大鄔堡,千余人,一年满打满算也只能开垦数十顷。
平地都只能垦得数十顷,山地就更別谈了。
毛修之有功,除去及时超效之外,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不算得多。
如果要是让他拉上几城数方民夫一同去开荒,纵使得到方亩良田,也是无用。
不得耽误民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你烧归烧,抢归抢,莫要惊扰当地百姓便是。”
毛修之听得刘裕对他烧掠佛寺一事暗中默许,面色不由红润起来。
“主公放心,仆所过之处,一向是与民秋毫无犯。”毛修之笑回道。
“嗯。”刘裕微微頜首以应。
毛修之轻呼一口气,开始匯报起在寿阳的经营之事。
当他侃侃而谈之时,却见一旁的刘义符侧耳倾听。
毛修之多年未见过刘义符,竟一时认不出他。
“主公,三郎留守建康,仆以为有所欠缺——————
“每日都要道民所遣驛卒送信而来,自我离去后,车儿愈发勤勉,有何欠缺之处?”
刘穆之虽然总揽朝政,但大事与要事,即使已经做出决断,也要无一余漏的稟於刘裕。
自从刘裕一行人抵达彭城后,这里儼然是另一座朝廷。
刘裕与属僚不但无时无刻的注意关內外与河北局势,还要留意於后方。
目前来看,除了檀祗,其他地方官员將领都没出什么么蛾子。
刘裕得知檀抵擅自出兵剿贼时,心境与刘穆之並无分別,几番想要降罪与他。
等他亲自派人去查探之后,虽止住了怒,但还不免要指斥一番。
区区数十山林野贼,你为何要领数百人马,且还要大张旗鼓的剿贼?
哪怕是是太平盛世,也依然会有贼寇,比起乱世,也就是多寡之別罢了。
刘裕知晓檀抵是想在自己离去后表现一番,可这也太过意气用事。
你堂堂右兼青州刺史,至於吗?
檀祗乃北府军將出身,他也算是北府最早那一批“老人”。
檀祗隨刘裕征战十数年,岁月掠过之下,须鬢隨著他一同由黑到灰。
刘裕念著情谊战功,真要以罪论处的话,他还是难以狠下心来。
檀抵比起朱家、沈家兄弟,就像是兄弟与后生。
刘裕看重后生,对其寄以厚望,说白了,也是为了自己大半生打下的基业。
对於檀祗,相比於期望,刘裕对他更多的则是兄弟之情。
若是无主僚之別,刘裕与他多半会是一对挚友。
思绪收束,刘裕无奈般轻嘆一声。
佇立在原地的毛修之本是借著询问建康之事旁敲侧击的问一问,想知晓那位打量自己的郎君是不是那位声名大噪的麒麟世子。
他见刘裕嘆气,当即不敢再多问。
刘义符两人无言,遂出声问道:““毛司马为何不信鬼神之说?”
相国右司马的任命虽还未下来,但毛修之听刘义符唤自己司马,还是有些受用。
“仆並非不信鬼神之说,只是对那些僧侣厌恶,因而遇见寺庙便按耐不住.—”毛修之不失偏颇的解释道。
就算他对五斗米与佛教秉持同样態度,但也不可能在眾人面前表露出来,更何况,他也不知刘义符奉不奉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毛司马勿要担忧,我也不大怎信那飘渺之事。”
刘义符见毛修之言辞保守,便给他先服一颗定心丸。
本还在左侧审理卷宗的谢晦,听得刘义符说起信道之事,遂偏头望去,以面色提醒。
刘义符见状,笑了笑,问道:“是我肤浅了,我本以为同毛司马这般脚踏实地,擅做实事之人,该是不会信———”
听著刘义符的谈吐,毛修之已然认出了他。
毛修之不信鬼神之说,自然也不信刘义符乃是麒麟转世之子。
但刘义符所言,可算是一语道出他的心声。
“仆虽不信鬼神,但万不敢惹怒上苍。”
道家那些仙鬼的言论,毛修之不信,可他依然对上天抱有敬畏之心。
除去兵灾,百姓过的好与不好,就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之所以有天子这一说法,不单是因为君权神授,要使国家稳定,最重要的便是让子民吃饱饭。
而农耕民族想要丰收,便要看天,於是便有了天子之称。
毛修之或许也想要烧掠道观,可奈何道教思想在南方根生蒂固,他不可能逆反大势主流。
淡泊名利,不与世爭,任官与升调时方能得到侧重,无非是做做样子,何乐而不为呢?
换一种角度来看,信道或许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確。
你不信道,那你就是异类。
几番回答下来,加上毛修之取名为修之,刘义符暂时断定他是一名异教徒,
烧掠寺庙乃是为了遵道贬佛。
佛教自汉时传入,演变为大乘佛教。
宗旨乃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与四重恩一一父母恩、眾生恩、国家恩、
三宝恩。
佛与道的教义撕裂极大。
在毛修之眼中,修道是为求长生,为雅,为的是放荡不羈,为的是不以五斗米折腰。
而修佛,又是这个恩那个恩的,什么因果轮迴,什么吃苦是福,什么来世福报,合著就不该出生是吧?
毛修之可是脚踏实地土木人,最见不得这些。
不信道,信佛是吧?
好!一把火全给你烧了!
身体髮肤受之父母。
想要供奉?尔等这群不孝之徒也配?!
得知其脾性后,刘义符也不再为难,遂问起了他开垦之事。
“毛司马开垦良田万亩,可有心得?”
毛修之听刘义符问起农桑之事,语气顿时利索起来。
“这开垦之前,定要先观察地势,哪怕是山野之中,也能大有所为。”毛修之顿了顿,继续说道:“世子要在山中垦地,为首的便是伐去林木,以保田地能受光照,其次便是使土地齐平—.再以牛马翻耕黄土,施以农肥.
毛修之碟碟不休的说著,刘义符仔仔细细的听著。
说了好一会,毛修之抿了抿乾裂的嘴角。
天气燥热,口舌也乾的快,刘义符正听著,见他语速缓了下来,便向僕婢討要水壶,上前递於毛修之。
“毛公先吃些水,慢慢说便是。”
毛修之愣了下,他见刘义符兴致十足,遂接过了水壶。
“谢世子。”
往前他与魔下、属僚说这些事,后者大都觉得索然无味。
孩童嘛,可能一时觉得兴趣,觉得还算有趣,可当了解过后,还能不厌其烦,便已算难能可贵。
不得不说,毛修之实在没想到这位养尊处优的世子听自己长篇大论说起农事。
毛修之对宗教之事触动极大,刘裕早已见怪不怪。
当初毛修之途径秣陵,也就是建康城东南蒋王庙所在之地,依然如此行事。
好在蒋王庙並非佛寺之地,祭祀的乃是与贼寇战死的县尉蒋子庙,所以只是牵走了庙中的牛马,並未烧毁。
要不是五斗米教兴起,焚烧道观会激起民怨,那些道庙、观怕是都难逃其毒手。
对於毛修之这位怀有土木大才的无神论者,刘义符自然是看重的。
要知道,开田並非易事,像那些拥有数百户的大鄔堡,千余人,一年满打满算也只能开垦数十顷。
平地都只能垦得数十顷,山地就更別谈了。
毛修之有功,除去及时超效之外,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不算得多。
如果要是让他拉上几城数方民夫一同去开荒,纵使得到方亩良田,也是无用。
不得耽误民生,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你烧归烧,抢归抢,莫要惊扰当地百姓便是。”
毛修之听得刘裕对他烧掠佛寺一事暗中默许,面色不由红润起来。
“主公放心,仆所过之处,一向是与民秋毫无犯。”毛修之笑回道。
“嗯。”刘裕微微頜首以应。
毛修之轻呼一口气,开始匯报起在寿阳的经营之事。
当他侃侃而谈之时,却见一旁的刘义符侧耳倾听。
毛修之多年未见过刘义符,竟一时认不出他。
“主公,三郎留守建康,仆以为有所欠缺——————
“每日都要道民所遣驛卒送信而来,自我离去后,车儿愈发勤勉,有何欠缺之处?”
刘穆之虽然总揽朝政,但大事与要事,即使已经做出决断,也要无一余漏的稟於刘裕。
自从刘裕一行人抵达彭城后,这里儼然是另一座朝廷。
刘裕与属僚不但无时无刻的注意关內外与河北局势,还要留意於后方。
目前来看,除了檀祗,其他地方官员將领都没出什么么蛾子。
刘裕得知檀抵擅自出兵剿贼时,心境与刘穆之並无分別,几番想要降罪与他。
等他亲自派人去查探之后,虽止住了怒,但还不免要指斥一番。
区区数十山林野贼,你为何要领数百人马,且还要大张旗鼓的剿贼?
哪怕是是太平盛世,也依然会有贼寇,比起乱世,也就是多寡之別罢了。
刘裕知晓檀抵是想在自己离去后表现一番,可这也太过意气用事。
你堂堂右兼青州刺史,至於吗?
檀祗乃北府军將出身,他也算是北府最早那一批“老人”。
檀祗隨刘裕征战十数年,岁月掠过之下,须鬢隨著他一同由黑到灰。
刘裕念著情谊战功,真要以罪论处的话,他还是难以狠下心来。
檀抵比起朱家、沈家兄弟,就像是兄弟与后生。
刘裕看重后生,对其寄以厚望,说白了,也是为了自己大半生打下的基业。
对於檀祗,相比於期望,刘裕对他更多的则是兄弟之情。
若是无主僚之別,刘裕与他多半会是一对挚友。
思绪收束,刘裕无奈般轻嘆一声。
佇立在原地的毛修之本是借著询问建康之事旁敲侧击的问一问,想知晓那位打量自己的郎君是不是那位声名大噪的麒麟世子。
他见刘裕嘆气,当即不敢再多问。
刘义符两人无言,遂出声问道:““毛司马为何不信鬼神之说?”
相国右司马的任命虽还未下来,但毛修之听刘义符唤自己司马,还是有些受用。
“仆並非不信鬼神之说,只是对那些僧侣厌恶,因而遇见寺庙便按耐不住.—”毛修之不失偏颇的解释道。
就算他对五斗米与佛教秉持同样態度,但也不可能在眾人面前表露出来,更何况,他也不知刘义符奉不奉道。
“子不语怪力乱神,毛司马勿要担忧,我也不大怎信那飘渺之事。”
刘义符见毛修之言辞保守,便给他先服一颗定心丸。
本还在左侧审理卷宗的谢晦,听得刘义符说起信道之事,遂偏头望去,以面色提醒。
刘义符见状,笑了笑,问道:“是我肤浅了,我本以为同毛司马这般脚踏实地,擅做实事之人,该是不会信———”
听著刘义符的谈吐,毛修之已然认出了他。
毛修之不信鬼神之说,自然也不信刘义符乃是麒麟转世之子。
但刘义符所言,可算是一语道出他的心声。
“仆虽不信鬼神,但万不敢惹怒上苍。”
道家那些仙鬼的言论,毛修之不信,可他依然对上天抱有敬畏之心。
除去兵灾,百姓过的好与不好,就得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之所以有天子这一说法,不单是因为君权神授,要使国家稳定,最重要的便是让子民吃饱饭。
而农耕民族想要丰收,便要看天,於是便有了天子之称。
毛修之或许也想要烧掠道观,可奈何道教思想在南方根生蒂固,他不可能逆反大势主流。
淡泊名利,不与世爭,任官与升调时方能得到侧重,无非是做做样子,何乐而不为呢?
换一种角度来看,信道或许已经成为了政治正確。
你不信道,那你就是异类。
几番回答下来,加上毛修之取名为修之,刘义符暂时断定他是一名异教徒,
烧掠寺庙乃是为了遵道贬佛。
佛教自汉时传入,演变为大乘佛教。
宗旨乃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与四重恩一一父母恩、眾生恩、国家恩、
三宝恩。
佛与道的教义撕裂极大。
在毛修之眼中,修道是为求长生,为雅,为的是放荡不羈,为的是不以五斗米折腰。
而修佛,又是这个恩那个恩的,什么因果轮迴,什么吃苦是福,什么来世福报,合著就不该出生是吧?
毛修之可是脚踏实地土木人,最见不得这些。
不信道,信佛是吧?
好!一把火全给你烧了!
身体髮肤受之父母。
想要供奉?尔等这群不孝之徒也配?!
得知其脾性后,刘义符也不再为难,遂问起了他开垦之事。
“毛司马开垦良田万亩,可有心得?”
毛修之听刘义符问起农桑之事,语气顿时利索起来。
“这开垦之前,定要先观察地势,哪怕是山野之中,也能大有所为。”毛修之顿了顿,继续说道:“世子要在山中垦地,为首的便是伐去林木,以保田地能受光照,其次便是使土地齐平—.再以牛马翻耕黄土,施以农肥.
毛修之碟碟不休的说著,刘义符仔仔细细的听著。
说了好一会,毛修之抿了抿乾裂的嘴角。
天气燥热,口舌也乾的快,刘义符正听著,见他语速缓了下来,便向僕婢討要水壶,上前递於毛修之。
“毛公先吃些水,慢慢说便是。”
毛修之愣了下,他见刘义符兴致十足,遂接过了水壶。
“谢世子。”
往前他与魔下、属僚说这些事,后者大都觉得索然无味。
孩童嘛,可能一时觉得兴趣,觉得还算有趣,可当了解过后,还能不厌其烦,便已算难能可贵。
不得不说,毛修之实在没想到这位养尊处优的世子听自己长篇大论说起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