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苏砚冬在古代办了报纸
此时暮春时节,京都西市的书铺门前都是柳絮,掌柜老秦正蹲在台阶上,对著一堆新到的纸张发愁。
这些纸比寻常书册用的略微糙一点,却印著黑字,装订成薄薄一册,封面上写著三个楷字——《生民镜》,笔锋凌厉带著几分风骨。
“苏大人派来的人说,这报纸三十文一册?”老秦捏著一册翻了一下,里面竟然是写故事和议论,不是经史子集,也不是诗词歌赋。
“这个几个,比印的最糙的话本便宜一半,真的能卖的动吗?”
这种新式的东西,往日里经济上行期倒是可以卖得动,可如今百姓们要应对苛捐杂税,哪有閒钱出来买这乐子?连话本都有些卖不动了。
派来送报纸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廝,叫云河,是云川手底下的人。
云河蹲下来帮他在室內码著这些报纸,声音压得很低,“掌柜的你放心卖,大人说了,不求赚银钱,只求能让更多人瞧见,您要是能往周边州县的书铺捎带,分成还能更多些。”
这些书铺都是匯通天下一手扶持的,各个地方有新话本或者传印古籍会同时上线所有匯通天下扶持的书铺,老秦自然是知道匯通天下的能力的。
左右不要本钱,卖不出去也只是没有分成而已,老秦干了!
將信將疑地把《生民镜》放在铺子上最显眼的地方,头几日无人问津,这东西既不是科举用书,又不是时兴话本,偶尔有几个书生翻起来看,见是“新东西”,犹豫著买了几册。
可到了第七日,书铺门槛居然被踏破了。
“《生民镜》还有吗?就是写《青云误》的那一册!”
《青云误》是《生民镜》上面连载的一篇故事,说得是江南书生柳青云天赋异稟,十岁能诗,十六岁考上进士,却因为没有钱打点,被主考官压下来名词,最后困在京都客栈,病死之前手上还有这没写完的策论。
故事写得平实,但是字字戳心,尤其是那一句“寒门纵有经纶手,难匯青云半尺天”,不知道让多少寒门书生红了眼眶,產生共鸣。
最后很小的一行字標註著,本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如有雷同,请立即反馈。
下面还留著地址,是慈安院的据点,专门用来管理版权问题。
“有的兄弟有的,小兄弟我马上拿。”
架子上的《生民镜》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售罄了,这个神情痴狂的书生打包走了书铺里剩下的三十几份报纸,就去了国子监方向了。
这西市只有他一家书铺,再要买就要去京城那头的东市,老秦平日里就靠著几个私塾赚点钱,没想到还有这种境遇。
“掌柜的,门槛真的破了。”那年久失修的门槛终於发挥了它最后的作用,变得残缺,老秦却兴奋极了。
“快去请人来修!你家老爷我要发了!”
仅仅只是《生民镜》的售空,却带动了书铺內其他话本的生意,这让老秦一个生意人看到了商机。
这仅仅是一册的潜力,若是这《生民镜》出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又该如何呢?
那《生民镜》中,还有“策论选”,不登那些世家子弟写得华丽辞章,专门刊登一些匿名的、却切中时弊的短论。
例如一位叫“凉夏居士”的见解非常的特立独行,直言“天下人才,非独钟与朱门,草莽间亦有璞玉,只待雕琢”。
还有一位“青嵐居士”,所言“漕运积弊非一日之寒,当裁冗员、清帐目”。
甚至还有言说边防之事的,句句敏感,却又句句说在点上。
更有惹人敏感的民生故事,同样是触目惊心的小字,本文由真实故事改编。
百姓知道他们苦吗?当然知道了!
可他们如何能够反抗?谋乱的帽子扣下来,就是满门抄斩。
有一篇《田埂谣》尤其让人泪流满面,是一家子都被饿死的经歷。
“农户老王种了一辈子稻子,今年官府要徵收“助边粮”,每亩多收三成,老王蹲在田埂上数稻穗,穗子稀的可以数清,去年遭了蝗灾,今年又乾旱,稻粒还没饱满。
里正带著差役来催粮食,他捧著半袋子瘪谷哭道,“官爷,留一口种子吧,明年还要种啊。”差役踢翻了谷袋,有些谷种掉落在地,之后又在老王家搜颳走了每一粒穀粒。
夜里老王摸黑把穀粒捡起来,他儿子蹲在旁边哼著歌谣,“稻子黄,谷入仓,官爷来,空箩筐……”
儿子越念越大声,老王打了一下儿子,自己却在偷偷抹眼泪。
过了几日,吃观音土和树皮的老王被痛得上吊死了,手上还留著那两颗没脱皮的穀粒,妻子同一天紧隨其后,儿子跑出去边哭边唱。
“稻子黄,谷入仓,官爷来,空箩筐,没爹娘……””
《生民镜》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顺著运河往南飘,有些成立五年不到的私塾中,一些落第书生正围著一册《生民镜》,拍著桌子嘆道。
“这说的不就是我等?那年春闈,王侍郎家的公子,文章错漏百出都能中个同进士,我等的策论却连考官的面都没见著!”旁的书生纷纷应和,看他们身上的装扮,应当是纸笔成本降低之后,多了许多耕读家庭。
而江南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把《青云误》改成了弹词,弦子一挑,听客里的穷书生大多红了眼圈。
有人把《生民镜》誊抄下来,贴在贡院墙上,引来成群举子为官,指指点点间,竟然有了些同仇敌愾的意思。
不过半月《生民镜》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原本三十文一册的《生民镜》,因著被匯通天下控制价格不允许私自涨价,只能从黄牛手里高价收。
很多有远见的人甚至收了不少做收藏,这种知名度潜力的第一刊,日后定然会有很多人求之不得的。
就算是再印,也没有现在买的感觉了。
不过反响最大的,当然还是被无数个故事反讽的朝廷了,此时上朝时候的气氛是凝固的。
“陛下,微臣弹劾民间刊物《生民镜》,其中映射朝廷,似乎有不臣之心!”
这些纸比寻常书册用的略微糙一点,却印著黑字,装订成薄薄一册,封面上写著三个楷字——《生民镜》,笔锋凌厉带著几分风骨。
“苏大人派来的人说,这报纸三十文一册?”老秦捏著一册翻了一下,里面竟然是写故事和议论,不是经史子集,也不是诗词歌赋。
“这个几个,比印的最糙的话本便宜一半,真的能卖的动吗?”
这种新式的东西,往日里经济上行期倒是可以卖得动,可如今百姓们要应对苛捐杂税,哪有閒钱出来买这乐子?连话本都有些卖不动了。
派来送报纸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廝,叫云河,是云川手底下的人。
云河蹲下来帮他在室內码著这些报纸,声音压得很低,“掌柜的你放心卖,大人说了,不求赚银钱,只求能让更多人瞧见,您要是能往周边州县的书铺捎带,分成还能更多些。”
这些书铺都是匯通天下一手扶持的,各个地方有新话本或者传印古籍会同时上线所有匯通天下扶持的书铺,老秦自然是知道匯通天下的能力的。
左右不要本钱,卖不出去也只是没有分成而已,老秦干了!
將信將疑地把《生民镜》放在铺子上最显眼的地方,头几日无人问津,这东西既不是科举用书,又不是时兴话本,偶尔有几个书生翻起来看,见是“新东西”,犹豫著买了几册。
可到了第七日,书铺门槛居然被踏破了。
“《生民镜》还有吗?就是写《青云误》的那一册!”
《青云误》是《生民镜》上面连载的一篇故事,说得是江南书生柳青云天赋异稟,十岁能诗,十六岁考上进士,却因为没有钱打点,被主考官压下来名词,最后困在京都客栈,病死之前手上还有这没写完的策论。
故事写得平实,但是字字戳心,尤其是那一句“寒门纵有经纶手,难匯青云半尺天”,不知道让多少寒门书生红了眼眶,產生共鸣。
最后很小的一行字標註著,本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如有雷同,请立即反馈。
下面还留著地址,是慈安院的据点,专门用来管理版权问题。
“有的兄弟有的,小兄弟我马上拿。”
架子上的《生民镜》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售罄了,这个神情痴狂的书生打包走了书铺里剩下的三十几份报纸,就去了国子监方向了。
这西市只有他一家书铺,再要买就要去京城那头的东市,老秦平日里就靠著几个私塾赚点钱,没想到还有这种境遇。
“掌柜的,门槛真的破了。”那年久失修的门槛终於发挥了它最后的作用,变得残缺,老秦却兴奋极了。
“快去请人来修!你家老爷我要发了!”
仅仅只是《生民镜》的售空,却带动了书铺內其他话本的生意,这让老秦一个生意人看到了商机。
这仅仅是一册的潜力,若是这《生民镜》出第二册、第三册、第四册……又该如何呢?
那《生民镜》中,还有“策论选”,不登那些世家子弟写得华丽辞章,专门刊登一些匿名的、却切中时弊的短论。
例如一位叫“凉夏居士”的见解非常的特立独行,直言“天下人才,非独钟与朱门,草莽间亦有璞玉,只待雕琢”。
还有一位“青嵐居士”,所言“漕运积弊非一日之寒,当裁冗员、清帐目”。
甚至还有言说边防之事的,句句敏感,却又句句说在点上。
更有惹人敏感的民生故事,同样是触目惊心的小字,本文由真实故事改编。
百姓知道他们苦吗?当然知道了!
可他们如何能够反抗?谋乱的帽子扣下来,就是满门抄斩。
有一篇《田埂谣》尤其让人泪流满面,是一家子都被饿死的经歷。
“农户老王种了一辈子稻子,今年官府要徵收“助边粮”,每亩多收三成,老王蹲在田埂上数稻穗,穗子稀的可以数清,去年遭了蝗灾,今年又乾旱,稻粒还没饱满。
里正带著差役来催粮食,他捧著半袋子瘪谷哭道,“官爷,留一口种子吧,明年还要种啊。”差役踢翻了谷袋,有些谷种掉落在地,之后又在老王家搜颳走了每一粒穀粒。
夜里老王摸黑把穀粒捡起来,他儿子蹲在旁边哼著歌谣,“稻子黄,谷入仓,官爷来,空箩筐……”
儿子越念越大声,老王打了一下儿子,自己却在偷偷抹眼泪。
过了几日,吃观音土和树皮的老王被痛得上吊死了,手上还留著那两颗没脱皮的穀粒,妻子同一天紧隨其后,儿子跑出去边哭边唱。
“稻子黄,谷入仓,官爷来,空箩筐,没爹娘……””
《生民镜》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顺著运河往南飘,有些成立五年不到的私塾中,一些落第书生正围著一册《生民镜》,拍著桌子嘆道。
“这说的不就是我等?那年春闈,王侍郎家的公子,文章错漏百出都能中个同进士,我等的策论却连考官的面都没见著!”旁的书生纷纷应和,看他们身上的装扮,应当是纸笔成本降低之后,多了许多耕读家庭。
而江南的茶馆里,说书先生把《青云误》改成了弹词,弦子一挑,听客里的穷书生大多红了眼圈。
有人把《生民镜》誊抄下来,贴在贡院墙上,引来成群举子为官,指指点点间,竟然有了些同仇敌愾的意思。
不过半月《生民镜》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原本三十文一册的《生民镜》,因著被匯通天下控制价格不允许私自涨价,只能从黄牛手里高价收。
很多有远见的人甚至收了不少做收藏,这种知名度潜力的第一刊,日后定然会有很多人求之不得的。
就算是再印,也没有现在买的感觉了。
不过反响最大的,当然还是被无数个故事反讽的朝廷了,此时上朝时候的气氛是凝固的。
“陛下,微臣弹劾民间刊物《生民镜》,其中映射朝廷,似乎有不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