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雄图

    第180章 雄图
    刘义符將信纸递於前恩,幡然起身,来到窗前,向远方望去。
    “大军至稿璈,此时定然入河。”
    前恩没怎看信纸,他见刘义符神情急切,少有的皱眉起来。
    刘义符不知从何处拿来一张绢帛,將其摊开在案读上。
    前恩顺其目光扫去,首先让他感到异的,便是这图中要城、山河的字跡尤为秀气。
    隨著一股淡淡的幽香入鼻。
    “这图,是那位娘子所赠?”
    “那日赴宴,我便向薛公討要,她一女子怎懂得这些?无非是临募罢了。”
    连绘製图帛都要让曾孙女在中间伸一手,不得不说,薛徽膝下的曾孙女,恐怕也就只有薛玉瑶的姿色最为出眾。
    恩稍加细阅,眉眼愈发紧皱,因他发现,这图中所描绘的城县,乃是自平阳及河內,且对后者各处的註解极其详细。
    “世子要这帛图做何事?”
    刘义符不作答,撇开问题说道:“我早先在洛阳时,便召人绘製河內帛图,將军请看。”
    他將三四卷接连摊在案上,任由前恩自行比对。
    “除去数座要城缺漏外,几乎符合。”
    听到这,前恩已然明悟,隨之追问:“世子欲亲赴河內?”
    见刘义符沉默,恩坚决道:“於栗驻守河內,若为其所察觉,遣骑军千数,这五百骑如何脱身?”
    “我清点过,军中战马七百四十七匹,乘马千余匹,一人两至三马,足矣奔袭数百里,魏军哨骑来回稟报尚需时间,若无法避开,依能周旋,分队而行。”
    前恩的性情一向平稳,可纵使是他,得知刘义符的计策,也不免感到骇然,他並非是惧怕生死,而是惧怕败事的后果。
    “奔袭至河內,世子欲作何打算?”
    刘义符避而不答,指著帛图上的两条河流,说道:“渡过沁、丹二水,至晋城东南,渡过山脉,便是一马平川。”
    “薛辩之弟薛韜,为(huo)泽主將,当下库中有魏鎧百余副,以麒麟军中百人分为四队,
    散於东南西北四面为哨骑,进可以假乱真,退可占据先机。”刘义符徐徐道来。
    “世子怎能信这些士人,若薛氏有意助魏军设伏,岂不是自投罗网?”
    “薛帛愿隨军同行。”
    前恩愣了愣,问道:“以薛帛的品性,与世无爭,他愿隨军?”
    谈论至此,刘义符正色道:“姚绍身死,姚赞继其权,王公、沈將军他们在潼关之外,寸步难进·———.”
    “这与世子之计策有何干係?”
    前锋军事,並非昨日传来,数天前他们便已得知。
    “前军粮草不济,我劝沈將军领一军退守至洛阳,他应允了。”
    说著,刘义符挥手指向洛阳以北。
    “於栗屯军至此,约有万余能征之士,平阳有三千骑,泽以东的人马尽皆被他调於河內布守北岸,河內以北,守备空虚,穿梭魏地,並非难事。”
    “薛氏尚不能对其布守如此清晰,世子是如何知晓?”
    “於栗治地、治军有方不假,可对於谍探一事,从未有防备,些许魏將虽不愿反叛,可旁敲侧击,酒后之余,算不得难。”
    语毕,恩似是记起那位从来都是一袭黑衣,面色漠然的男人。
    刘义符券养的鹰犬,除去那一车车金银从府库运出的一幕外,他確是没多少印象。
    早在入洛时,刘义符就有所图谋,至此已有四月之久,连常常伴隨在旁的恩都知悉甚少,更何况他人?
    不论其他,单论事密这一点,年仅十三的少年郎,就能做到天衣无缝,当真是—“
    守口看似简单,可真正能做到闭口不言的孩童,天下又有多少?
    寻常人家遇见些新鲜事,便忍不住与亲眷述说,更有甚者,与邻里说,与闺友说。
    封口一日两日不难,但每日都在思绪谋划,却能按捺的住诉欲,长达四月百余日。
    刘义符见恩为此有些许动容,遂正色道:“起行后,沈將军会屯兵於孟津,於栗回调兵马,沈將军便领兵渡河相击,即使事不成,也能缓解主军的危急。”
    十万魏军步步紧逼之事,恩知晓,对此,他无言以对。
    如前恩、谢晦等人,或许见刘裕表面谦让,却不知他为此准备了多久。
    任何一场大胜,乃至於名垂青史的战役,怎可能是择机、隨性而铸之?
    要真是刘裕性情使然,他也不会备上一船船战车、大弩,甚至於半成品的火药。
    天下大势,在於南北。
    关內凉州分裂,各国相爭,却无问鼎天下之能,充其量只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国。
    能左右天下大局者,唯有魏晋,其余诸国皆乃附属。
    刘裕何时不想一统天下?
    刘义符身为世子,对於父亲掩藏於声色下的壮志比多数人都看得透彻。
    对於这万世功名,饶是一向谨小慎微的刘义符,也难以自主。
    姚懿知晓自己篡位无望,故而草草称帝,享了几日皇帝癮。
    面对帝位,何人能不受其动摇?
    更何况是掌有天下的帝位?
    此番涉陷,刘义符知晓是为谁,刘裕能否一统他不知晓,但当自己继位后,所要抗衡的,乃是拓跋燾。
    能在父亲、眾將的庇佑下,动摇魏之国本,他断然不会心甘情愿的在旁观望,
    旁人可以退缩,他不能。
    说句私心的,江山不过一家,刘义符不能总是指望他人为己家衝锋陷阵,鞠躬尽,未来有少人归心,有多少话语权,掌控多少土地,还不是看他的所作所为?
    大败姚成都的声势对於他这十三岁少年世子够了,但比起刘裕这座望不到顶的高山,还远远不够。
    “世子不用亲涉,仆可领军前去。”
    前恩还是放心不下,故而自请道。
    “麒麟军是我所建,我非有意轻薄將军,只是军中士卒念赵玄之恩,更念我之恩,您领军前去,他们未必会悍不畏死。”刘义符诚恳道。
    赵玄待魔下不错,可再如何比较,也不及刘义符。
    就说那一匹匹矫健战马、精良玄甲军械、以及每日餐食,偏爱等等。
    诸如此类的优渥条件,赵玄绝无可能比肩刘义符。
    而刘义符之所以看重这批人马,也是看重其品性,时洛阳危急,王师大势所趋,这千余人却依然誓死跟隨赵玄至柏谷。
    与其称这五百人为驍勇军士,倒不如说是五百死士。
    “实在危险,世子何必弄险呢?”
    “夫成大事者,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父亲与魏军必有一战,魏军有意沿岸阻击,潼关久克不下,沈將军既愿分兵牵引於栗,將军还有何担心?”刘义符见前恩还在犹豫,又道:
    “世上並非有万全之策,事在人为。”
    刘义符来到窗前,望向受血肉覆洗礼过的一片绿茵,说道:
    “將军生而为民,不甘为役卒,我生而为世子,亦不甘为庸主。”
    恩不知刘义符胸腔的志向有多大,他只记得当初游行至江边时,刘义符所说的那句:『大丈夫之志,应如长江东奔大海。
    或许在那时,刘义符便在为当下之事而筹谋。
    “虽有薛帛、沈將军相助,抵达至泽后,情形有变,世子可愿知难而退?”
    刘义符並不是一根筋,要是情报有误,或是於栗对他设有防备,退回匈奴堡便是。
    “並非一时衝动,若无良机,便听从將军安排。”
    见前恩頜首以应,刘义符微微一笑,与他著细商议。
    不知过去多久。
    直至天色暗下,帛图上的光亮不復,前恩方才离去。
    楼內,便只剩下刘义符一人,一盏茶功夫过去,薛帛缓缓入內。
    “世子召我前来有何事?”
    刘义符不急不躁的让他坐下慢慢谈。
    “家父昨夜回信於我”
    薛帛观刘义符脸上露喜,问道:“豫章公——应下了?”
    “父亲愿与您结亲,只是拓跋嗣紧逼,於栗派重兵设防,后方吃紧。”
    刘义符將所求之事娓娓道来,薛伯勘酌了片刻,直问道:“世子所需为何?”
    当下刘义符有求於薛家,薛帛又恰巧刚刚归降,前者既然寻他,且以结亲为由,多半是能靠族中出力解决。
    “我没记错,薛辩之弟,在魏为將?”
    等到刘义符將先前与前恩说的话揉搓一番再托出后,薛帛陷入了深思。
    “世子要领兵至泽示威,牵引魏军,不太稳妥。”
    平阳城內就有数千魏军,哪怕刘义符围而不攻,也能牵制於栗禪,使其调兵回援,为何要远赴至河內边境?
    “薛韜为人不怎变通,他在於栗帐下为將已有数载,让他开城归降,別说是我与阿爷,就是他兄长,也劝不动。”
    薛帛露出为难之色,刘义符要坏族中的规矩,他定然不可能答应,
    族中子弟之所能出仕於秦魏,便是有这一份原则在,秦国將亡,可魏国不说如日中天,釜底抽薪之下,筹集二十万大军不难。
    薛韜要是归降,那薛氏往后只得走他刘家这一条路。
    多一条路,对於士族而言,不仅能有上案谈判的资本,也能多一条出路。
    睁只眼闭只眼的小事能做,但叛国之事,薛韜兢兢业业数年,怎会捨弃?
    崔氏、郭氏在魏的殊荣与权柄,足以士族子弟的出入,这一点上,当下的晋朝,在刘裕掌权后,世家子弟的出路便拥窄不少。
    正当薛帛纠结之际,刘义符笑道:“並非要他归降,做一场戏又何妨?”
    等到薛帛犹豫离去,停留在楼內整整一下午的刘义符,只觉口乾舌燥,他提起茶壶,斟茶时,
    却因思绪飘飞,而忘却壶中茶水早已见底。
    放下茶壶后,刘义符起身至楼外,又来到堡內,巡视著周遭。
    他一路行至屋舍处,看到一眾大汗淋漓,操练而归的麒麟军士。
    路过身旁的士卒纷纷正色行礼,刘义符也一一頜首相应。
    捫心自问,他確实没有必要犯险,可时机摆在眼前,除去北方边镇外,魏国的大部分兵马尽皆驻扎在北岸。
    从理论推演上,他的部署可行性极高,但谁知不是他一人臆想?
    那日在堂中议事,刘义符让檀道济先行离去,留下沈林子推心置腹。
    现在看,不失为上策。
    沈林子在潼关外屡败秦军,战功颇丰,潼关攻克不下,分兵回援洛阳,缓解补给压力的同时,
    也算是物尽其用。
    七八万人驻在陕中与秦军对峙,这些兵马身处大营无所事事,倒不如为他牵扯於栗。
    河內他未曾踏足,此前前行,少不了薛徽薛帛二人相助,至於薛帛会不会上他这条孤船,刘义符心里有数,故而对其言语时有所保留。
    真要到了危急之时,以防万一,他不介意对这位草擬的丈人『好言”相劝。
    看著一行行人从眼前略过,刘义符便会不由自主的想到若受擒,该是何等的愧愤?
    可一转念,他又会认为自己两世为人,被誉为麒麟子,有天命所在。
    刘裕借势,借的“乱”势,刘义符借势,借的却是“父”势。
    虽说知子莫若父,但他是特例。
    想必当初操练车阵,观演火药威效时,刘裕已然在脑海中浮现魏军惊慌的一幕。
    胡人就是这般,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任使刘裕好生好气的与魏使交谈,那群鲜卑宗室,依然要裹胁著拓跋嗣號令全军相阻击。
    崔浩有理,他们也有理。
    秦魏结下姻亲,加上晋室的声名,洛水之誓等等,即使领军者不姓司马,但晋朝一日未灭,这些不堪入目的先例永远可以当作他们阻击的枪口。
    权宜著退路的同时,刘义符思绪杂乱。
    每当那股兴奋过后,他便会觉得自己太过固执。
    魔下有一支万人军,不顾伤亡,强攻之下,或许能使平阳易主。
    但这样一来,又会引得魏廷的侧目。
    大败姚成都,终究是秦晋两国之爭,至少当今明面上,除去滑台、凉等地,晋军还未有冒犯。
    攻下平阳后,哪怕於栗不北上驰援,拓跋嗣也定然会调遣兵马回守。
    打草惊蛇,无疑是將赌盘掀翻在地。
    在洛阳时,刘义符无良机染指河內,可此时魏国的重心全都著重在刘裕所统箏的水师之上。
    五百骑,不多不少,破网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