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黄粱
第138章 黄粱
堂內,刘裕待眾人一一阅览后,遂正声道,
“车兵与镇恶他们已入洛阳,我们也该早做准备。”
说完,刘裕见眾人无异议,又问道:“邮城可有动静?”
谢晦见眾人没有出声,遂出列进言。
“还请主公恕仆之罪。”
刘裕听此,问道:“你有何罪?”
“北伐之初,世子收王尚之鹰犬,仆因復洛之事,一时忘却—”
说著,谢晦將另一封信纸从衣袖中拿出,快步上前递给了刘裕。
刘裕刚一窥见纸上的字跡,便笑著阅览起来。
“拓跋嗣收姚泓三十万石粮食,我军已至洛阳,他却无所作为。”
看完后,刘裕將信纸置於案上,述说起来。
“三十万石?秦军缺粮,怎有——”傅亮言语到一半,便心中瞭然。
王弘皱眉说道:“以拓跋嗣往日之做派,怕是不会轻易放我军通行,更何况他还收了秦国之粮刘裕頜首以应,问道:“仲德那情况如何?”
王弘回道:“胡、朱二位將军已与王都督相匯,王都督未有探得魏军行径。”
“我不日领军北上,你传令与仲德,命他加派驻军於沿岸各要口,勿要让魏军有登岸间隙,”
“诺。”
“敬之。”
“仆在。”毛修之出列应道“洛阳为胡所毁,街道宫城残破,我与拓跋嗣对峙,所需之时日不可估量,新署已成,你即刻赶赴赶赴洛阳,好生修与一番。”
毛修之见刘裕又派自己去做土木之事,欣喜道:“唯!”
传令於二人后,刘裕便与眾人著手安排彭城善后之事。
刘裕看了眼默不作声的刘遵考后,思片刻,遂打算將王弘留於彭城,著手调配运补军需之事。
“彭城不可无人镇守,我欲让义真留於彭城,你二人可有异议?”
刘裕相继扫了王弘与刘遵考一眼,见两人相继应下,点了点头,重新將注意力放在抵御魏军上“大军开拔之前,先將车乘与火药运与滑台,以免疏漏。”
“唯。”
刘裕在安排好大小事务后,便聚焦於帛图之上。
他紧皱双眉,伸手在做了標註的图上来回摩。
他率大军驻守彭城,为的就是能同时策应西、北二处战场。
主力坐守后方,这样一来,若王镇恶与王仲德交战不利,他便能游刃有余的调兵遣將,顾全大局。
自王仲德夺取滑台,侵占黄河以南的魏地后,拓跋嗣至今未曾有所举措。
对於拓跋嗣按兵不动,刘裕无疑是心烦的拓跋嗣要战,他能早做安排。
最让他头疼的,便是其表面相安无事,背地里却打算趁自己率大军渡河之际袭击。
依照拓跋嗣的脾性,他断然不会眼睁睁的看著自己吞併秦国,魏军袭扰是迟早的事。
问题的关键在於,拓跋嗣到底想调动多少兵马?
魏国连年霜旱,国中缺粮,是眾所周知之事。
但没了粟米,没了小麦,没了牛羊,还有人!
有两脚羊在,缺不缺粮,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拓跋嗣能豁出多少,这是刘裕与眾人所不能断定的。
其实,若真要与魏国正面作战,晋军非但不忧,反而皆是有些跃跃欲试。
哪怕是刘裕,有时也会期盼。
於沙场建功之男儿,有谁不好战?
纵使他他准备后手颇多,但能够兵不血刃的攻取秦国,也就没有必与魏开战。
拓跋嗣“徵集”军粮也要有个限度,有北方蠕蠕与燕、夏国在,魏国断然不会捨近求远的攻伐晋、秦。
晋军与魏军廝杀到底,也得不来一州之地,所损耗的钱粮人口,更是不可估量。
简而言之,魏晋交战百害无一利,而灭秦於刘裕而言有三大利。
其一为人心,洛阳乃晋之旧都,於晋、汉人而言,收復洛阳便已是九锡都足以封赏的功劳。
而若是收復了长安,那便是冠绝於往朝之不世功名。
自衣冠南渡起,晋五次收復洛阳,却未有一次收復长安。
百年以来,晋人大都忘却了长安是何模样,他们只能听著京兆子弟,亦或是关陇流民绘声绘色的描述。
前军数万晋卒,要是一一问起,知晓长安为何者,百不存一。
刘裕远盖於桓温,便唯有亲自踏入那未央宫中。
此后无论是迁都,亦或禪让,皆是名正言顺,无人敢违逆。
其二为国力,秦有雄关险隘,易守难攻,派遣驻军往往能有数倍之效。
夺取关中后,巴蜀、荆裹、江淮、扬州、三吴整个南方,便能长久地免受战乱。
修养生息,经营商贸,裁撤守备,开源节流等等之益处。
元嘉年间,刘义隆数次北伐,为的不是夺取关中,也不是为河北之地,而是想將边境拉长,把战场停留於中原,避免荆、扬等地受到侵扰。
民贵君轻的思想,刨析到底,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纵使席捲而来的,敌军、贼寇、流民纷纷,没能抵达城下。
但田地里的农民、街道上的百姓摊贩,有著自己车队的商贾定然会望风而逃。
田桑荒废,商旅不復,谷价上涨,用不了多久,人烟便会逐渐稀少。
扬州建康之所以富饶,並非是因其有著数不清的良田,有著数不清的盐铁,
在此时,要想使地方富饶,首当其衝的,便是稳定。
百姓过得安稳,日子也有了盼头,便会扎下根来。
秦国国力渐微,便是受四方侵袭,兵马应接不暇,所需驻守的地方实在照顾不过来。
当下晋军都势如破竹的攻下洛阳了,而秦军四万步骑主力依然驻扎在安定。
自豫州至司隶,秦廷还未派遣主帅来都督前锋诸军事,导致各地方主將、官员其心各异,如同一盘散沙,隨手抓起一把,便四分五裂。
其三,为一统。
灭秦之后,西进与北上,便能不受肘的扩张。
偽秦、仇池、二凉、夏,乃至於西域诸国,皆是囊中之物。
占据大半天下的晋,要想吞併这些小国,无非是耗时多寡之別,更別提有王镇恶、檀道济等將帅在。
除去赫连勃勃之外,便没有能与其分庭抗礼之君主。
收復诸国后,就可专心与魏国爭伐天下一统,便不再是黄梁一梦。
堂內,刘裕待眾人一一阅览后,遂正声道,
“车兵与镇恶他们已入洛阳,我们也该早做准备。”
说完,刘裕见眾人无异议,又问道:“邮城可有动静?”
谢晦见眾人没有出声,遂出列进言。
“还请主公恕仆之罪。”
刘裕听此,问道:“你有何罪?”
“北伐之初,世子收王尚之鹰犬,仆因復洛之事,一时忘却—”
说著,谢晦將另一封信纸从衣袖中拿出,快步上前递给了刘裕。
刘裕刚一窥见纸上的字跡,便笑著阅览起来。
“拓跋嗣收姚泓三十万石粮食,我军已至洛阳,他却无所作为。”
看完后,刘裕將信纸置於案上,述说起来。
“三十万石?秦军缺粮,怎有——”傅亮言语到一半,便心中瞭然。
王弘皱眉说道:“以拓跋嗣往日之做派,怕是不会轻易放我军通行,更何况他还收了秦国之粮刘裕頜首以应,问道:“仲德那情况如何?”
王弘回道:“胡、朱二位將军已与王都督相匯,王都督未有探得魏军行径。”
“我不日领军北上,你传令与仲德,命他加派驻军於沿岸各要口,勿要让魏军有登岸间隙,”
“诺。”
“敬之。”
“仆在。”毛修之出列应道“洛阳为胡所毁,街道宫城残破,我与拓跋嗣对峙,所需之时日不可估量,新署已成,你即刻赶赴赶赴洛阳,好生修与一番。”
毛修之见刘裕又派自己去做土木之事,欣喜道:“唯!”
传令於二人后,刘裕便与眾人著手安排彭城善后之事。
刘裕看了眼默不作声的刘遵考后,思片刻,遂打算將王弘留於彭城,著手调配运补军需之事。
“彭城不可无人镇守,我欲让义真留於彭城,你二人可有异议?”
刘裕相继扫了王弘与刘遵考一眼,见两人相继应下,点了点头,重新將注意力放在抵御魏军上“大军开拔之前,先將车乘与火药运与滑台,以免疏漏。”
“唯。”
刘裕在安排好大小事务后,便聚焦於帛图之上。
他紧皱双眉,伸手在做了標註的图上来回摩。
他率大军驻守彭城,为的就是能同时策应西、北二处战场。
主力坐守后方,这样一来,若王镇恶与王仲德交战不利,他便能游刃有余的调兵遣將,顾全大局。
自王仲德夺取滑台,侵占黄河以南的魏地后,拓跋嗣至今未曾有所举措。
对於拓跋嗣按兵不动,刘裕无疑是心烦的拓跋嗣要战,他能早做安排。
最让他头疼的,便是其表面相安无事,背地里却打算趁自己率大军渡河之际袭击。
依照拓跋嗣的脾性,他断然不会眼睁睁的看著自己吞併秦国,魏军袭扰是迟早的事。
问题的关键在於,拓跋嗣到底想调动多少兵马?
魏国连年霜旱,国中缺粮,是眾所周知之事。
但没了粟米,没了小麦,没了牛羊,还有人!
有两脚羊在,缺不缺粮,只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拓跋嗣能豁出多少,这是刘裕与眾人所不能断定的。
其实,若真要与魏国正面作战,晋军非但不忧,反而皆是有些跃跃欲试。
哪怕是刘裕,有时也会期盼。
於沙场建功之男儿,有谁不好战?
纵使他他准备后手颇多,但能够兵不血刃的攻取秦国,也就没有必与魏开战。
拓跋嗣“徵集”军粮也要有个限度,有北方蠕蠕与燕、夏国在,魏国断然不会捨近求远的攻伐晋、秦。
晋军与魏军廝杀到底,也得不来一州之地,所损耗的钱粮人口,更是不可估量。
简而言之,魏晋交战百害无一利,而灭秦於刘裕而言有三大利。
其一为人心,洛阳乃晋之旧都,於晋、汉人而言,收復洛阳便已是九锡都足以封赏的功劳。
而若是收復了长安,那便是冠绝於往朝之不世功名。
自衣冠南渡起,晋五次收復洛阳,却未有一次收復长安。
百年以来,晋人大都忘却了长安是何模样,他们只能听著京兆子弟,亦或是关陇流民绘声绘色的描述。
前军数万晋卒,要是一一问起,知晓长安为何者,百不存一。
刘裕远盖於桓温,便唯有亲自踏入那未央宫中。
此后无论是迁都,亦或禪让,皆是名正言顺,无人敢违逆。
其二为国力,秦有雄关险隘,易守难攻,派遣驻军往往能有数倍之效。
夺取关中后,巴蜀、荆裹、江淮、扬州、三吴整个南方,便能长久地免受战乱。
修养生息,经营商贸,裁撤守备,开源节流等等之益处。
元嘉年间,刘义隆数次北伐,为的不是夺取关中,也不是为河北之地,而是想將边境拉长,把战场停留於中原,避免荆、扬等地受到侵扰。
民贵君轻的思想,刨析到底,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
纵使席捲而来的,敌军、贼寇、流民纷纷,没能抵达城下。
但田地里的农民、街道上的百姓摊贩,有著自己车队的商贾定然会望风而逃。
田桑荒废,商旅不復,谷价上涨,用不了多久,人烟便会逐渐稀少。
扬州建康之所以富饶,並非是因其有著数不清的良田,有著数不清的盐铁,
在此时,要想使地方富饶,首当其衝的,便是稳定。
百姓过得安稳,日子也有了盼头,便会扎下根来。
秦国国力渐微,便是受四方侵袭,兵马应接不暇,所需驻守的地方实在照顾不过来。
当下晋军都势如破竹的攻下洛阳了,而秦军四万步骑主力依然驻扎在安定。
自豫州至司隶,秦廷还未派遣主帅来都督前锋诸军事,导致各地方主將、官员其心各异,如同一盘散沙,隨手抓起一把,便四分五裂。
其三,为一统。
灭秦之后,西进与北上,便能不受肘的扩张。
偽秦、仇池、二凉、夏,乃至於西域诸国,皆是囊中之物。
占据大半天下的晋,要想吞併这些小国,无非是耗时多寡之別,更別提有王镇恶、檀道济等將帅在。
除去赫连勃勃之外,便没有能与其分庭抗礼之君主。
收復诸国后,就可专心与魏国爭伐天下一统,便不再是黄梁一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