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荣光

    第103章 荣光
    郊野之上,马车驰骋而过,
    车內,除去父子三人之外,又多了一人。
    谢晦在庙前那么一喊,已奠定了他往后前程。
    或许是冥冥之中,天意所为。
    如若刘义符未隨刘裕同行,亦或是他未曾想要亲祭淮阴侯。
    都未能给予他此等良机。
    对於谢晦而言,就像是人生的岔路口。
    能让刘裕开口令其同乘一车,不说天大的殊荣,他担任何职都是一样的。
    当然,这种机遇也不是人人都能把握住的,在场眾人,也就他反应最快。
    比起谢晦,檀的恭维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刘义符与刘裕一边,刘义真与谢晦一边,可谓是涇渭分明。
    好在檀祗安排的车乘確实宽,要不然还真挤不下四人。
    刘义真警头看向谢晦,嘟著嘴,想说又说不出话来。
    刘义符见刘义真有些不安分,看了他一眼,后者便又露出一副乖巧模样。
    祭奠过后,刘裕甚至想要为韩信新建一庙,最后还是被群僚劝住了。
    新的,不一定要比旧的好。
    若是惹得淮阴侯不满,那岂不前功尽弃?
    刘裕不是刘邦,替其修庙宇,已是仁至义尽,另建新庙的话,就不免越矩了。
    不管韩信到底有没有显灵,有没有庇佑三军將士,只要將今日之事散播出去,传到前锋军中,
    土气定然上涨。
    相比於出征之前刘义符在林中捕获黄麟,淮阴侯之灵误认刘裕为刘邦,后者影响要大得多。
    鬼神之说深入人心,比起从未见过的瑞兽,英灵鬼魂更能使人深信不疑。
    明明这件事非常荒诞,可却又能有令人不得不相信的道理。
    你要说这是天意,还是其他原因,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淮阴侯显灵了!
    刘渊半个匈奴人都能打著汉室的名號建国,相比之下刘裕可是真正的刘家后人,而且刘交算是血脉相近的那一批宗室,说服力自然也大得多。
    不过名號这东西,对起事相助颇大,但对已经坐拥半壁天下的刘裕来说,无非就是添一彩头,
    为將来名正言顺添彩。
    谢晦自上车之后,便一直正襟危坐,他偶然打量著刘裕脸色,见其似返老还童般,便在心中暗喜,闭上眼思量起来。
    刘穆之老矣,又身患不治之症,难以痊癒,如今大军开拔之后,他只会更为劳累。
    如今刘穆之不但要处置朝中大小事务,各路兵马的粮草、军需,调度几何,以及那些隱隱约约要冒出尖来世家大族。
    可以说,此时的刘穆之,几乎与诸葛武侯並无分別。
    诸葛亮才智虽过於司马懿,却因操劳过度而病逝待刘穆之往后,谢晦想不到还有何人能与自己爭权,
    张邵?能力资歷够,可却没有手握大权的心气与决断。
    王弘?纵使他想要揽权,可王与马共天下的前车之鑑,註定他无法身於幕首之位。
    徐羡之?徐坞之事,回归庙堂都成问题,更何况与自己爭权?
    傅亮?才能资歷都欠缺自己太多,不足为虑。
    此前谢裕离世之时,刘裕悲哀不已,他见谢晦不甚痛心,便对其疏离了些许。
    刘裕对谢家子弟有天然的好感是其他家望尘莫及的。
    没有办法,当初谢玄组建北府兵,恰好徵调刘裕入军。
    而且谢氏有谢安与谢玄这两位力挽狂澜的先辈。
    並且两人皆不贪恋权柄,有著功成身退,事了拂衣去的耀绩,这是王氏难以比擬的。
    再如何说,谢安到底是没想有臂位之举,肥水之战的功劳,也足矣盖过王氏。
    谢嗨见得刘裕容光焕发,又见刘义符逐步长进。
    此时的他,眺望未来,只觉得未来一片大好。
    青云直上,无非是等待岁月,
    他谢宣明,保不齐自己也能成为叔祖父那般冠绝於世的人物。
    重铸谢氏荣光!吾辈义不容辞!!!
    “咳咳。”
    刘义符见谢晦嘴角逐渐上扬,得意之色几乎要铺满整张脸,不由轻咳了一声,以此提醒。
    谢晦听见咳声,当即睁开了眼,收敛嘴角,恢復那一副恭谨模样。
    刘义符都能一眼看出谢晦在想什么,刘裕肯定也看得出。
    这才哪到哪,你就忍不住了?
    小不忍则乱大谋,你这样做,怎能身居高位?
    刘义符相处半年之久,他算是对谢嗨看的透彻。
    史中,谢嗨上位之后,便常常回府偷偷与其兄长谢瞻述说朝廷机密之事。
    谢瞻也不劝他,谢晦刚一说完,他便转头拿这些事跟亲朋好友当作笑谈述说。
    几番下来,谢晦便不再敢泄密。
    长兄如父,谢瞻对谢晦的教导,要比他父亲谢重还要过之。
    要不是谢瞻早逝,也许谢晦也就不会踏上那条不归路。
    同一时间,主僚四人心中各有见解。
    刘裕大喜之余,对谢晦作態不以为意。
    刘义符见他忘形,有心提醒。
    刘义真只觉得拥挤,想让谢嗨赶快下车去。
    广陵城外。
    车仗停於城门之下。
    檀抵领著一眾属僚恭候在门前,神情却与先前有所不同。
    等他见谢晦从车上下来后,心中五味杂陈。
    此时的檀祗,对其有钦佩,也有不甘。
    娘的!凭甚!
    这是老子为主公世子准备的车,你一个主簿凭甚坐?
    檀祗也不是瞧不起谢晦,只是因为庙前一事,对他触动不小。
    为了领军,他只能先行一步赶回广陵,错过了这足矣载入史册的机会。
    刘裕见到城门处熟悉而又陌生的群僚,笑著与其共同入城。
    檀祗见刘裕面色欣喜,便上前笑道:“主公,驛卒午时至广陵——
    刘裕听他弯弯绕绕,又十分彆扭的说著,遂问道:“镇恶,道济等人进展如何?”
    “徐州刺史姚掌见道济领兵至城下,降了!”檀抵见状,大笑道。
    檀道济屡立战功,不废一兵一卒夺得项城,檀抵自然面上带有光亮。
    听此,刘裕论异问道:“徐州?道济已攻至徐州了?”
    姚掌投降,他不感到惊奇,但檀道济从寿阳行军至徐州,就算是一路招降,也不可能如此之快。
    “道济攻克的乃是项城!”
    说著时,檀祗也不敢再磨蹭,当即將战报递给了刘裕。
    刘裕阅览一番后,抚著长须,笑道。
    “我这才刚过淮阴,前军如此顺遂,果真是得淮阴侯所佑啊!”